衡阳县:厚植为民情怀,践行教育初心

   教育资助既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又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底线工作,更是统筹推进振兴乡村教育与教育振兴乡村的具体实践。近年来,衡阳县教育资助聚焦三度工作法,逐步建立了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充分营造了奖教助学的社会风尚,高效落实了各类学生资助资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贡献了教育力量。

   一、坚持“一盘棋”,资助工作有速度。一是管理上云端,流程跑出加速度为破解数据收集产生的人为差错,衡阳县依托省“一单式”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系统,投入资金20余万元建立了县、乡(镇)、校三级教育精准资助信息服务云平台,对接“湖南省财政惠民惠农补贴一卡通系统”,通过“户编号”搭桥,自动关联受助学生家庭扶贫账号,学校只需核实受助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即可通过该系统实现精准发放。一批助学资金发放前后历时不到10个工作日即可高效、精准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度。二是资金上平台,发放跑出加速度为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贫困家庭负担,让学生到校后尽快享受资助,衡阳县改变资助款发放方式,“将资助款分配划拨到学校发放”,改为“县学生资助服务中心通过一卡通平台集中统一发放”,资助款发放时间大大缩短。资助款发放到位后,学校通过发放“告知书”或电话、短信、微信告知学生及其家长,让其对资助政策、项目和金额清楚明了。三是台账上保险,排查跑出加速度衡阳县资助中心有两本台账:一是建立健全全县3-19周岁农村脱贫户等贫困人口分村教育帮扶工作台账;二是建立健全县外户籍在本县就读的农村脱贫户等贫困学生教育扶贫工作台账。每学期末,将本县户籍台账打印下发到各个行政村,通过包干学校和村干部对台账进行逐条审核,倒排问题。对发现的问题跟踪落实,立行立改,直至问题清零。针对外县户籍在本县就读对象采取春秋两季倒排机制追踪去向,即春季受助对象跟踪其秋季去向,秋季受助对象追踪其春季是否在本县就读,确保不漏助。

   二、下好“关键棋”,资助育人有力度。一是下好关键棋,贵在社会参与。衡阳县自2018年设立教育基金会院士奖励基金以来,总计募集资金1999万元,成功举办五届院士奖励基金资助颁奖典礼,表彰奖励优秀师生1350人次、发放奖金1236.5万元;资助贫困师生464人次、发放救助金232万元。从2022年春季学期开始,衡阳县新华书店主动承担了中小学孤困学子教辅材料费共计14.7余万元、受益学生1086人次。对特别困难的学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68个孩子寻找了社会爱心人士进行一对一资助。船山助学基金会、深圳爱心人士、老金溪商会等纷纷走进衡阳县开展助学活动。二是下好关键棋,重在资助育人。以感恩教育为重点,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良性循环,着力铸魂育人。全县开展资助教育系列活动,如“感恩资助”主题班会、“诚信”手抄报比赛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征文比赛等,打造“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资助品牌,掀起学习榜样、争做榜样的良好风尚,激发学生内在成长动力,引导学生感恩社会、回馈社会。三是下好关键棋,成在以人为本。县教育局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积极实践探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爱育人,全心全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服务。定期深入基层开展工作调研,通过“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问题和需求,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提供资助靶向发力,和爱心人士对接,帮助学生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022年秋季,工作人员在省厅通报孤困学生资助情况核实表中得知,就读于衡阳县某高中的陈某属于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资助中心工作人员知悉后,连夜赶赴学校,与其沟通疏导,得知该生父母均因犯罪入狱,2022年其伯父为其在市区申请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因该生户籍迁至市区,数字化手段未能识别,其本人因种种原因有意隐瞒。掌握实情后,资助中心迅速为其落实资助政策。

   三、走好“暖心棋”,资助服务有温度。一是数据赋能,让资助有精度更有温度。数字化与人性化,让资助工作更有人情味。县教育局加强与乡村振兴、民政、残联等部门协同联动,利用数字化手段,精准“找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全覆盖的精准资助和精准管理。每期开学前,通过非税缴费系统对贫困学子实现预资助,直接免收普通高中“四类”贫困生“学杂费”、中小学孤困学子“教辅材料费”、“五类”贫困生课后服务费。“隐形资助”既传达了爱心与关心,更保护好了学生的自尊心。二是政策宣传,让资助有力度更有温度。不仅要给经济困难学生送去关怀和慰问,还要加强对资助政策的宣传,打通政策宣传的“最后一公里”,让经济困难学生有途径了解到国家政策,畅通申请渠道,解除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同时,变“管理”为“服务”、变“人找资助政策”为“资助政策找人”。仅2022年,衡阳县教育局就制作资助政策宣传栏458块,发放宣传单2万余份,通过“你好衡阳县”和“衡阳县教育”微信公众号发布从学前到大学的资助政策,做到让经济困难学生少跑腿、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三是人文关怀,让资助有深度更有温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为实现这一目标,衡阳县教育局制订了“结对帮扶”政策:对在县内就学的学生,班主任老师是第一责任人,负责全流程管理;对在县外就学的4049人,由户籍地学校负责指定老师结对,全程跟进孩子在外地的就学、教育资助落实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处置。近年,县教育局协调云南省砚山县教体局处理了在三湖镇原建档立卡人口欧阳同学的入学资助问题、协调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局处理了井头镇残疾学生朱同学的入学问题。做到发现一个、跟进一个、解决一个,确保教育帮扶零问题的目标。

   十四五”期间,衡阳县教育人将继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资助育人工作理念,让资助工作更有速度、资助育人更有力度、资助服务更有温度、资助品牌更加闪亮,助力贫困学子圆梦成才。

作者:张兴宇 戴燕青(通讯员)

责编:翟瑜 钟仲华 三审:李建华 监制:黄承慧

来源:你好衡阳县客户端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