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十二五”战略任务之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解读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以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核心,以农民工安居乐业为突破,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和镇村关系,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城乡广大居民共同生活在天蓝水碧、幸福美好的绿色家园,着力把西渡塑造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中等文明城市。

1、构建新型格局。突出发展县城、积极发展中心镇、带动发展一般镇。按照县城-中心镇-次中心镇-中心村梯次布局现代化城乡体系,加快推动“融城、融镇”发展,建立城乡融合、双向进入的经济联系,促进城镇和农村功能、空间、文化、产业和生态的融合,努力实现空间形态上城乡有别、社会形态上城乡一体。中心城镇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县城西渡加速融入衡阳市区,带动洪市、渣江、界牌、金兰组团成为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中心镇,支持演陂、台源、井头、关市、金溪、石市、库宗等次中心镇加快发展。在空间布局上,以S315线和衡邵高速公路沿线城镇(西渡镇、金兰镇、演陂镇)为县域城镇发展主轴。以S210沿线城镇(西渡镇、界牌镇、渣江镇、井头镇)和潭衡高速、S236X034沿线城镇(西渡镇、界牌镇、渣江镇、石市乡、台源镇)为城镇发展次轴,构成“井”字型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次中心镇和中心村为次级增长中心,以畅通的交通网络为支撑,以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为依托,发挥城镇辐射作用,以城带镇,以镇带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全面规划、政策引导、产业支撑、特色鲜明”的方针,走工业小区、市场建设和城镇发展“三位一体”的路子,努力把我县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整洁卫生、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完成库宗、关市撤乡建镇和樟树、潮江、板市撤乡并镇任务,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

2、打造湘南名镇。实施3355规划,即到2015年,县城西渡发展到30平方公里、30万人,202050平方公里、50万人的中等城市规模,立足把西渡建成为天蓝水碧、环境优美的衡阳市次中心文明城市和湘南名镇,以撤县设市为目标,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城”为抓手,按照“北拓南移、同城同环”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东邻衡阳市华新开发区和衡西快速干道、“西南云大”经济圈“东拉”的拉力,衡邵、潭衡西、益娄衡高速和怀邵衡铁路“北引”的引力,以及沿蒸水河优越的自然环境、洪山大桥建成形成的“南跨”的推力。大力实施“融城”战略,推动县城以“一带”(蒸水河)、“两轴”(S315线蒸阳大道、衡西快速干道)、“四区”(东部新城中心区、中部老城中心区、英南新区、铁路站场区)、“四组团”(西部教育组团、南部居住组团、北部和东部工业组团)向东向北扇形发展与市区融合。合理布局中央商务区、工业集中区、居民生活区和生态涵养区。拓展县城发展框架和空间开发格局,重点建设东部县城新区,东部新中心北至联胜路,南至蒸水河,东到农业示范园,西到红山路。东部新区规划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家为中心,公检法等部门形成现代花园式办公区。以蒸阳建材大市场为主导,以蒸阳东路,开福路,英秋大道为主轴,其它商业为辅形成“一主多辅”的商务中心区。东部新区建设成片高档居住小区、高层建筑及特殊建筑为地标性建筑的示范区,打造宜居城市特色和城市品牌。加快开发5平方公里县城英南新区,该区定位商贸区和住宅区,“十二五”前两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与保安小区融为一体,蒸水河成为城中河。实施塑城、秀城计划。丰富县城公交等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完善与新型城市相匹配的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加强“三水六岸”风光带建设,注重县城个性塑造,用生态把脉县城建设,用文化提升县城品位,加强风景区、山林、河流等绿色空间自然楔入、渗透,加快推进县城景观长廊、生态轴线、文化遗址、文化商圈建设,综合提升县城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增强县城的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着力把中洲公园、虎形山公园、江山皂公园、两里塘水库、湿地公园打造成县城居民休闲娱乐的绿色胜地。加快衡西快速干道、县城外环线和县城英南新区“四纵七横”路网等一批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抓好全县中心镇和次中心镇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项目建设。2015年,县城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13台、出租车20标台,居民用气率达到99.5%,绿地率达到35%,“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比例大于50%,环卫清扫保洁率、垃圾清运率为100%,供水普及率达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7%以上。

3、发展乡镇经济。充分发挥全县各乡镇的自身优势,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形成重点突出、竞相发展的乡镇经济新格局。规划确定县城西渡镇为县域经济的总增长核心,构建界牌、洪市、渣江、金兰等中心城镇,并以S315和衡邵高速沿线为主要经济发展轴,形成县域产业的集聚轴,综合考虑各集镇的地理位置、区域资源、生产专业化和经济发展方向一致性,合理划分4个经济区,即:东南部经济区,以县城为中心,包括周边樟树、台源等乡镇,发展成为以现代工贸为主导,城郊型农业和职业教育、休闲旅游等到服务业为特色的综合型经济区。东北部经济区,以界牌镇为中心,未来发展以陶瓷工业、旅游业为主导的经济区。西北经济区,以渣江、洪市为中心,形成以物流基地为依托,以农副产品深加工、竹木加工以及农副产品产商贸主导的经济区。西南部经济区,以井头、演陂为中心,形成以石材、建材、铁矿等矿产资源加工、加工为主导的经济区。

4、推进民工居民化。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进镇置业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彻底消除农民进镇、进城的户籍障碍,促进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调整完善现行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制度和政策,剥离附加在户籍上的社会福利待遇,健全统一开放、相互衔接的社保体系,新增5万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开辟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绿色通道”。实施农民工安居工程,将农民工纳入保障性住房覆盖范围,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保障农民工的城镇住房需要,建设廉租房、公租房4000套。实现农民工社保账户无障碍转移与接续,逐步消除制约农民工居民化的体制性障碍。鼓励农民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置换为股权、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培训提高农民工在城镇务工经商、适应城镇生活的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培训农民工10万人。加快县城和中心镇产业园区、创业街区建设,进一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宜居小城镇和创业新乐园,有力带动周边农村发展。“十二五”末,完成农民工居民化人数8万人。

5、提速新农村建设。继续坚持镇村共建、示范带动,以新农村示范片为引领,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等化。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农村“空心化”趋势,有序开展村庄撤并、撤村建居工作,探索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加快农村中心社区“两型”化建设,集聚提升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环境整治、信息畅通、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社保、金融等公共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农村居民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的差距,着力解决马路边和河边密集建房问题,引导散居农户向中心村庄、居民点集中居住,建成一批现代气息浓郁和乡土特色突出的农村新社区。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等创建活动,推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有道德、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经济繁荣、设施配套、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偏远落后贫困村的水电路讯建设,逐步缩小与富裕乡镇的差距。力争“十二五”期间,所有行政村通村公路实现100%硬化,农网改造全面完成,电网覆盖率达到100%100%加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村组100%通电话,90%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50%村组通有线数字电视。6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新型农村中心社区。加速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重点推进全县10个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完成国土整治和基本农田改造,加快示范片产业发展,各片形成2个以上村有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实施示范片室内三改(改水、改厕、改厨)、院内三园(菜园、果园、花园)和片内三化(道路硬化、房室亮化、环境美化)工程,改善生活条件。推进民主管理,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村民议事等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加强人口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建设及社会治安管理,实现无不符合政策生育、无群体性闹事、无群体性上访等事件。到2015年,示范片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农民人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村民80%以上住上美观舒适住房、70%以上用上清洁能源,90%以上建成通组道路、80%以上硬化通户道路,争创2个省级先进示范片。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