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激发潜力、拓展空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十二五”期间,必须在功能区域、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及深层次体制机制上深化改革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促创新、促改革,积极创造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新优势。建立健全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构筑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发展格局。 1、推进重点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的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乡镇、部门和相关行业自主开展各类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推动功能区域、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所有制结构改革。按照“产业发展一批、创业基地盘活一批、城镇改造退出一批”要求,全面完成未改制企业改制,配合中央、省属国有企业改制和垄断行业改革,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推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公开招标和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模式,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组建以镇村或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市场运作主体,鼓励农村土地、集体林权等有偿流转,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资源产权关系,落实资源税费制度,推进水、电、气阶梯式价格改革,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资源市场体系,促进资源产权的自由流动和资源产品的合理配置。建立健全污水、垃圾、排污的环保收费制度,积极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探索建立土地开发补偿机制和集体土地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实行差别化供地政策,深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重点推进集体生态公益林补偿、水源地水资源费返还和县市区生态涵养合作。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县与乡镇职责和权限,强化基层政府对具体事务的管理、服务和执行职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完善行政运行机制,调整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继续推进大部门制,探索建立相对集中的公共服务、市场监管机构。推进信息公开、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府重大事项调查研究、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以及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取向、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和行政问责机制,不断提高政府效能。按照阳光、高效、廉洁的要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降低行政成本,增强政府公信力,打造阳光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财政体制改革。对接“财政省直管县”各项政策,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采取财政“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乡镇发展,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编制的透明度,探索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分离的财政预算体系。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增强预算支出的约束性。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积极开展乡村债务化解试点,着力缓解基层财政困难。 ——投融资体制改革。科学界定政府投资领域和范围,创新政府投资模式,不断完善县城乡投和土地交易中心等政府投融资平台,稳步推行公共服务合同承包制、特许经营制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和投资责任追究等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大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简化和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制度,保护各类投资者合法权益。 ——社会事业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全面推进教育体育、科技文化、医药卫生、社区服务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推进乡镇事业站所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参与、平等机制,采取政府购买、特许经营、政策优惠等方式,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重点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建立市场化、开放式的筹融资机制,放开市政、园林绿化和环境卫生等公用事业经营和作业市场,推行公开招投标,进一步完善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机制,使城镇建设步入投资、经营、回收、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收入分配改革。落实国家有关调节收入分配结构的政策措施,重点促进中低收入阶层增收,努力培育“橄榄型”社会结构。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及物价增长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发放标准调整机制。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实现企业所得和职工收入的同步增长。落实涉农补贴到户政策,引导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建立健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合理调节全县范围内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差距。扩大居民投资渠道,特别是引导农民更多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提高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2、全面扩大开放。用战略眼光来谋划全县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着力扩大开放型经济规模,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加快接受泛珠三角辐射,广泛参与外部经济合作,加速与大中城市、大中型企业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融合。积极扩大招商引资。整合招商资源,按照“对接央企、融入珠三角”的发展方向,加强县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依托交通、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引进世界500强、港澳台大型企业、中央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等一批战略投资者落户我县,吸引县外资金参与各类产业基地建设和传统产业嫁接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品牌创造能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境内资源合作开发、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创新招商方式,鼓励以商招商。优化招商环境,“重商、亲商、护商”。建立激励机制,全民、全方位、全天候招商。“十二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30%以上,累计利用外资5亿美元以上。 3、提升外贸水平。利用我县瓷泥、铁矿资源优势和生猪、湘莲、苕头、荸荠等农产品资源优势,巩固和扩大一般贸易,提升出口商品层次。大力发展鞋业加工贸易,把西渡经济开发区建成国家加工贸易区,带动更多的企业进入国际国内生产体系。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精心打造旅游、文化、外包等服务贸易产业链。引导企业进口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短缺资源类商品。鼓励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开发紧缺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十二五”期间,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40%以上,累计出口额在3亿美元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