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


衡阳县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

2016—2020)

2016年3月发布)

 

   

衡阳县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农业发展潜力大,是湘中南地区重要的农业主产区和功能区。制订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事关全县经济工作大局,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依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予以制订《衡阳县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种植业部分)。

规划在分析我县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结合我县具体情况,确定了我县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了现代农业的产业布局、发展重点。为保障规划有效实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规划贯穿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总体经济发展思路。

本规划的时间以2015年为基础,规划到2020年,所有基础数据来源于2015年最新的调查统计资料。规划空间区域为衡阳县境内25个乡镇的全部地域空间,规划仅限于种植业部分。期望通过本规划为衡阳县委、县政府加快推进衡阳县农业的发展、投资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方式的确定、以及运行体系的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

第一章   发展背景

十二·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大力推进“三化”进程,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特别是农业发展,在克服多种不利气候因素环境下,农业实现了全面丰收,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为十三·五规划打下了坚实基础。

1.1  自然条件

1.1.1  地理区位  衡阳县位于湘中偏南,距衡阳市20公里,高速铁路、公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1.1.2  土壤资源  全县总面积25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5万公顷,土壤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全国粮食大县、油菜大县得到了长盛发展。

1.1.3  地形气候  我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17.9℃,日平均稳定通过10℃的积温达5487℃,年日照1752小时,日平均日照4.9小时,年均太阳总辐射量112.54千卡/平方米,无霜期289天,土壤、水质、空气质量良好,特别适合粮、棉、油、果、菜作物高产稳产。

1.1.4  土壤状况  全县耕地5.85万公顷,土壤主要为紫色页岩和四纪红壤,PH值在6.8-7.5之间,土层深厚,表土有机质含量1.5-2.0%,适合各种作物生长发展。

1.2  社会经济

1.2.1  人口及其分布  2015年本区域总人口124.7万人,平均人口密度487.38人/平方公里,农业人口90.82万,其中劳动力52.8万人,农业劳动力素质中等。

1.2.2  综合经济实力  2015年农业三产业结构比例有所改善,全县粮食总产63.76万吨,油料总产8.0948万吨,棉花总产0.881万吨,蔬菜总产28.72万吨,瓜果总产18.88万吨,农业总产值43.1024亿元。

1.2.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科技兴农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15年全县粮食产量达63.76万吨,油菜产量达7.8756万吨。从农业产品产量结构看,粮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高达70.0%,且历年相对稳定,丰富的农产品原料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也是龙头企业建设原料的基础。

1.2.4  优势高效特色产业  十二·五期间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集聚产业,形成了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包括高中档优质稻产业、双低油菜产业、无公害蔬菜产业、特色水果产业、特种经济作物产业等。

1.3  制约因素

我县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经济发展具备平稳较快发展的市场空间、物质基础和体制保障,但区域格局、利益前景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限制农业的全面发展,有效能源、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因素日益明显,具体表现为:

1.3.1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目前,我县农业生产仍然遵循“一家一户”的分散性传统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水平低;农业龙头企业起步较晚,带动能力不强,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加工流通环节的专业组织发展不健全,数量有限,没有真正发挥在社会化服务方面的作用,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3.2  农业投入不足。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完善,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现有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仍然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老化、标准低、不配套,特别是农业服务体系也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1.3.3  农民应对市场变化能力较弱。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运用科技增收的能力弱,再加上缺乏市场经验,科技及信息知识较为匮乏,对生产、流通、销售中遇到的问题很难做出合理的判断和科学选择。

1.3.4  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传统产业层次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水平仅30%,农产品优质率50%。

1.3.5  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不高。全县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严重不足,科技基础条件薄弱。农业科技投资主体不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较低。

第二章  发展目标

2.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竞争力为手段,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国际化、标准化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中心,充分整合地区各种资源,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努力将我县农业发展成为市场完善、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生态环保、人民满意的农业强县。

2.2  基本原则

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总的原则是坚持七个原则。

2.2.1  坚持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原则。立足县情、科学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2.2.2  坚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原则。以力保“口粮”供应为粮食生产策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加大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保护水稻生产基地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和保障机制,确保全县粮食安全。

2.2.3  坚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原则。按照“适应市场、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效益”的原则,大力发展粮食、油料、棉花、水果、蔬菜五大主导产业。

2.2.4  坚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原则。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现农业设施化、产品科技化、品种优良化、农民知识化。

2.2.5  坚持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节水、集约生态养殖、沼气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控制和降低资源消费增长,建设节约型农业。

2.2.6  坚持不断创新农业增长方式原则。由单纯注重产量增长向产量和质量并重转变,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由注重传统投入向传统投入与资本技术投入相结合转变,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由注重原料生产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转变,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收入。

2.2.7  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原则。抓好农企对接、农商对接、农金对接、农科对接、农检对接和农基对接,多渠道助农增收。

2.3  发展目标

2016年至2020年,全县农业发展总体目标是:主导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经济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具体目标是:

2.3.1  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业经济保持8%的年增长速度,到2020年,农业人均年纯收入2.3万元。

2.3.2  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到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165万亩,总产70万吨以上,其中富硒高档优质稻面积55万亩;油菜面积70万亩,玉米面积5万亩,大豆面积3万亩。棉花播种面积15万亩,皮棉生产2.0万吨;蔬菜播种面积25万亩,亩产值4000元。

2.3.3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主要是加快发展安全、生态、高产、优质、高效种植业。力争粮食优质率80%以上,无公害蔬菜占有率60%以上,水果良种覆盖率80%以上。

2.3.4  农业生态环境日益美化。广泛开展农田废弃物综合利用,保证农村环境净化、美化,到2020年,畜禽类处理率提高到80%,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5%,农业生产资料主要污染物总氮、总磷入河量削减60%以上。

2.3.5  农业产业化率进一步提高,突出抓好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组织和服务体系等四个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组织创新,到2020年,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70%,有50%的农户加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数占总农业户数70%。

第三章  规划重点

3.1  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稳定的大局,粮食生产能力是决定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为确保到2020年粮食面积165万亩,总产70万吨目标,要突出以下重点:

3.1.1  发展双季稻,以稻稻、稻稻油为主要生产模式,早稻种植面积要扩大到50万以上,其中以樟木、集兵、樟树、西渡、演陂、库宗、金兰、大安、洪市、三湖、渣江、台源12个乡镇为主产区。

3.1.2  发展富硒高档优质稻产业。全县优质稻面积稳定到110万亩,其中富硒高档优质稻55万亩,中档早优40万亩,中档晚优15万亩,以潮江、西渡、岘山、演陂、库宗、金兰、洪市、三湖、渣江、台源11个乡镇为重点,建立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50万亩,在库宗、台源建立1000亩常规良繁基地。以角山米业、金鲲米业、安邦农业、现代米业为龙头企业,力争2020年推出一个自主研发的国内米质最优的富硒高档优质稻新品种、建成一个稻米新品种繁育基地、培育一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个区域公用品牌和一个地理标志产品、形成一个年产值过50亿的富硒高档优质米生产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3.1.3  组装技术。以高产创建为手段,创建高产示范样榜,抓好良种良法、节本增效、无公害生产等关键技术。

3.2  发展优质油菜生产,提升产品加工能力。全县100%种植双低油菜品种面积要达到70万亩,其中双低杂交油菜65万亩,以西渡、岘山、栏垅、演陂、库宗、金兰、洪市、曲兰、大安、渣江、三湖、石市、台源、长安等14个乡镇为重点,建立优质油菜生产基地40万亩,大力推广机械收割,稻稻油三熟制,免耕直播,规范化栽培等保优高产栽培技术。

3.3  发展棉、果经济作物,增加收入。力争培育2-3个年加工能力达2万吨以上的龙头加工企业,提升产品加工能力。

3.3.1  棉花面积突破15万亩,亩产皮棉130公斤,实现产值2.34亿元,以西渡、樟树、板市、潮江、集兵、岣嵝、杉桥、渣江、三湖、长安、台源、栏垅、演陂、岘山、石市等15个乡镇为主产区,加大棉田灌溉设施建设力度,实施3万亩棉花高产创建,建立5000亩杂交棉制种基地,引进棉纺企业,实行订单生产。

3.3.2  发展名、特、新、优、稀等高效果树,到2020年优质水果面积18万亩,其中西渡、台源、三湖、洪市等红壤土为主的乡镇发展早、迟柑桔基地2.2万亩;樟木、樟树等靠近衡阳市区的乡镇发展优质葡萄基地1.8万亩;樟树、西渡等紫色页岩的乡镇发展冬枣基地2万亩。大力推广水果套袋技术,重点抓好“三品三化”组装技术,即品种、品改、品牌和区域化布局、无公害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3.4  发展蔬菜产业,确保蔬菜安全供应。以蔬菜基地建设,蔬菜质量安全、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为中心,蔬菜播种面积扩大到25万亩,稳定城镇专用蔬菜基地面积12115亩,到2020年时,县城建立8个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4000亩,以107国道、315省道、西界线县道等三线为轴心,建立特色蔬菜产业带8万亩。重点抓好标准化生产技术、深井洁水灌溉技术、设施栽培技术、半机械化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3.5  建立植保植检体系,提高农业安全保障能力。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植保理念,加大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重大病虫害防控系统建设,危险性病虫检疫防疫系统建设,植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计划到2020年要完成新建区域性病虫测报站、改扩建原有重点区域病虫测报站、新建重大病虫抗药性监测站、鼠情监测及鼠害治理示范基地、蔬菜病虫防控示范基地、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示范基地、植保新技术推广连锁服务体系等“三站三基地一体系”建设任务。

3.6  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完善检测体系,提升检测能力,大幅度降低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检测范围由县城逐步扩大到乡镇、集市。大力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紧紧围绕提升检测能力、扩大检测品种、增加检测项目、完善检测内容等四大检测目标,净化我县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

3.7  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基层农技站的用人制度,培训新型农技推广人员,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搞好乡镇农技站设施建设,力争每年完成2-3个乡镇农技站站房建设任务。

3.8  强化土肥监管,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覆盖率达80%以上,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建设5万亩高标准粮田,大力恢复发展绿肥生产,推广秸秆运用技术,强化肥料登记管理,开展土壤长期定位监测,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25个农村清洁工程,加强“三品”认证力度。

3.9  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十三·五期间培训农民5.5万人;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创业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每年培训农民3000人,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10  加强种子市场管理,保障农民合法权利。十三·五期间,逐步建立责权明晰的适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作物种子管理体系,强化种子管理局工作职责,完善管理机制,全面实施“1311”工程,即建设一个农作物种子检测室,在渣江、界牌、金兰建立3个1000亩杂交种子繁育基地,建设一个库存100万公斤优质水稻良种仓库,建设一个新品种区试示范基地。

3.11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扩宽农业服务内涵。以农业信息采集、分析、发布为重点,健全体系、发展队伍;按照“六个一”标准,每年抓好4-5个乡镇农业信息网点建设;每年抓好2个以上信息化示范村,一个信息化专业市场,一个信息化龙头企业建设,做到信息“进村、入户、到企”,打造全省一流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同时做好信息与市场切入工作,使我县市场信息工作成为服务农业的先锋主力。

3.12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农业执法水平。十三·五期间,我县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要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公众健康消费,促进农村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切实抓好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监管。重点在春秋两季在我县开展两次大型的农资打假集中整治活动,以查处大案要案为突破口,严厉打击各种坑农害农行为。

第四章  保障制度

农业生产受市场、气候、环境、政策影响很大,任何一个规划都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方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1  创新思想观念。创新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通过思想观念上的创新,形成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氛围,要始终把创新作为衡阳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是谋求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后发优势。

4.2  优化发展环境。坚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立县之本,树立“开放衡阳,诚信衡阳”形象,严格执行《衡阳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严禁”》,从严治理部门“四乱”和公路“三乱”,提供优质服务。

4.3  履行政府职能.我县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导向性、预期性、约束性三种不同属性的发展目标,政府要通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尽可能与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一致,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4.4  扩大财政投入。保持较大投资规模,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强化重大项目财政支撑,是确保规划实现的重要保障,通过招商引资、银行贷款和国家投资,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4.5  健全监督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制度、规划和政策的合力,促进规划有效实施。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加强人大、政协的监督检查,在全县上下形成齐抓共管的经济发展氛围。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