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衡阳县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 关于印发《衡阳县关于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

各乡镇(界牌片区),省市驻县和县直相关单位

衡阳县关于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2-2024年)》已经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衡阳县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

2022年819

 

 

衡阳关于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2-2024年)

 

根据湖南省乡村振兴局关于印发《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灾情影响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十条举措》(湘振局发2022〕24号)和《关于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的指导意见》(湘振局发2022〕27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扎实推进精准帮扶,助推低收入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县关于农村工作、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树立为农民增收的鲜明导向,聚焦脱贫户和监测户“两个群体”,抓住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两个关键”,抓细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和低收入人口聚集区“两个重点”,用好驻村工作队、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帮扶干部“三支力量”,持续强化政策举措、挖掘增收潜力、拓宽增收渠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千方百计稳就业确保务工就业规模稳中有,推动脱贫户和监测户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四个轮子”一起转,持续促进稳定增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强化“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持续巩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进一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全面建立起龙头企业+合作社+脱贫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到2024年实现对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家庭产业帮扶全覆盖。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脱贫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转移就业全面提质增效,脱贫户和监测户收入更加持续稳定,全县脱贫户和监测户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稳定高于全县农村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

二、重点任务

(一)强化底线思维,着力强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强化防返贫监测网格化定期排查,用好“省政府救助平台”,加强部门联动,信息预警,按月常态化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加强数据分析研判,持续跟踪收入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巩固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杜绝体外循环,切实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有序退出”,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牵头单位:县乡村振兴局;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局、县卫健局、县应急管理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林业局、县统计局、县医保局、县残联,各乡镇党委和政府)

(二)坚持突出重点,着力加强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提升易地搬迁安置区产业就业组织化程度,充分利用易地搬迁资产,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乡村车间,引导搬迁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确保每个安置区至少有1项主导产业、每个搬迁户至少有1项增收项目。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和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开展技能培训,拓展帮扶车间产业链,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为搬迁脱贫人口提供充足的就地就近就业工作岗位,确保有劳动能力就业意愿的“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增速低于5.5%且不升反降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户列为帮扶工作重点,根据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就业、产业、就学需求,精准制定帮扶方案、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做到一户一个帮扶措施、一户一个增收计划,确保实现增收目标;对行政村(社区)监测户占该村农村人口数比例超过3%,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总数占当地农村人口数比例达5%及以上且人数在500人以上的村(社区)开展重点跟踪监测,摸清底数,制定具体帮扶措施,汇聚资源力量,重点集中帮扶。(牵头单位:县发改局县乡村振兴局;责任单位:县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党委、政府)

(三)突出示范引领,着力加强“百千”示范创建。用好典型引路法,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结合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开展脱贫人口增收试点,通过试点探索创新,认真总结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事项、经验做法、特色亮点,为全县提供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方法路径,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全面推进工作落实。(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文旅广体局、县工信局、县乡村振兴局、县供销社,各乡镇党委、政府)

三、增收路径

(一)发展乡村产业增加经营性收入

1.加大政策扶持。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在脱贫成果巩固过渡期,全县要将不低于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的55%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建立健全产业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和考核办法,对参与带动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稳定增收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在涉农项目资金安排、用地用电、落实税费优惠政策、金融支持、投资奖补、荣誉评定等方面依法依规给予重点倾斜支持。(牵头单位:县财政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民族宗教局、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衡阳县分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县文旅广体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乡村振兴局、县税务局、衡州农商行,各乡镇党委、政府)

2.加快补齐短板。加大科技和人才支持力度,加快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延长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帮扶产业提档升级。以产业聚集区为重点,完善农业产业发展的水利、道路、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畜禽良种繁育力度,确保主要农作物良种推广覆盖率达98%以上,畜禽良种推广覆盖率达85%以上。(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科工信局、县财政局,各乡镇党委、政府)

3.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1)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以“六大强农行动”实施和千亿产业打造为抓手,制定出台了《中共衡阳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计划三年内要建成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园12个、市级50个、县级90个。(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科工信局、县财政局,各乡镇党委、政府)

2)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基地。以粮、猪、油、菜、棉五大基础产业为主导,“一特两辅”(一特:湘黄鸡,两辅:乌莲、水产)优势产业为特色,全县三年内要建成120万亩优质稻、130万亩优质油(含油菜、油茶)、年出栏110万头生猪、年出笼1600万羽家禽、25万亩精品蔬菜、8万亩棉花、12万亩特色水果、3.5万亩有机茶叶、2.2万亩台源乌莲、1.2万亩特种水产等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科工信局县文旅广体局县林业局、县乡村振兴局、衡州农商行、县供销社,各乡镇党委、政府)

4.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帮扶全覆盖

1)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脱贫户”发展。因地制宜在行政村或村民小组培育发展运营管理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引导农户以自有资金、土地经营权、林权等作为资本加入合作社成为社员,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农资供应、物流运输、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农户以订单收购、土地流转、生产托管、就业务工等方式与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获得产品销售、就业务工、土地流转等收入,按照章程参与合作社盈余分配,实现绑定发展。到2024年,每个行政村至少培育建立1个管理民主、规范运行、带动能力强的农民合作社绑定农户发展产业,全县培育省级示范社10个、级示范社26个、县级示范社50个,新发展合作社30个,有产业发展条件或就近就业需求的脱贫户、易返贫致贫户入社率达100%。(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科工信局、县财政局,各乡镇党委、政府)

2)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围绕粮、猪、油、菜重点产业,培育壮大一批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着力引进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的“绿色食品品牌”重点企业。到2024年,全县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达80个以上。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由龙头企业负责统一提供订单、制定标准、对接市场;农民合作社按龙头企业要求,组织农户生产;农户按农民合作社要求进行生产,获得稳定的农产品出售、土地流转、就业务工等收入。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科工信局、县财政局、县水利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林业局、县乡村振兴局、县供销社,各乡镇党委、政府)

5.抓实集体经济强村。深入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从2022年开始,用年时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彻底消除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打造一批集体经济强村。其中2022年,全县完成60%以上村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30%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全部清零,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的村1个以上(累计3个以上)、新增50-100万元的村7个以上(累计10个以上)。2023年,全县完成60%以上村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30%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全部清零,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的村5个以上、50-100万元的村18个以上。到2024年末,8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以上。建立健全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健全收益分配机制,村集体经济收入重点用于加强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带动村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县纪委监委、县发改局、县科工信局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衡阳县分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文旅广体局县卫健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林业局、县乡村振兴局、县供销社,各乡镇党委、政府)

6.强化技术支撑。加大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供给,鼓励和支持省内外大专院校、科技项目团队等带项目、带技术、带成果为帮扶新型经营主体解决产业发展技术壁垒,持续提供产业技术支持和服务。加强针对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种养大户以及脱贫户开展相关生产经营技术培训,持续提升新型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的科技水平和职业技能。到2024年,实现对帮扶新型经营主体实用技能人才培训全覆盖。(牵头单位: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乡村振兴局、县林业局县文旅广体局县科工信局,各乡镇党委、政府)

7.大力实施消费帮扶。持续提升特色农副产品市场认可度和竞争力,加快完善物流和销售体系,补齐电商服务短板,提升农副产品流通服务水平,加大产销对接力度;建立农副产品滞销多方联动应急处置机制,强化预警妥善应对农副产品滞销,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建立健全消费帮扶长效机制,强化定向采购帮扶,加强对口协作帮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助推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稳定增收。组织开展特色农副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金融机构等活动,鼓励食堂、内部商超等签订直供直销和长期供货合同。各级预算单位按不低于年度食堂食材采购份额10%的预留比例,通过832平台采购农副产品;每一个单位工会每年至少安排一个节日以上通过“832平台”采购农副产品用于发放工会会员法定节日慰问品。(牵头单位:县财政局;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商粮局、县乡村振兴局、县工商联、县供销社、县总工会,各乡镇党委、政府)

(二)扩大转移就业规模提高工资性收入

8.以就业为导向精准培训促增收。聚焦脱贫监测对象户,统筹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不断优化以就业为导向的精准培训机制,认定一批实训实作基地并授予相应培训资质,组织实施定岗、订单、定向培训,夯实技能促就业,让无技能的掌握一门以上技能,技能单一的得到提升,确保有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经过培训后100%掌握1项劳动技能、获得1项职业技能认定,就业率达90%以上。支持脱贫户“两后生”职业教育和就业帮扶,确保“两后生”90%以上接受职业教育,完成职业教育后90%以上实现稳定就业。(牵头单位:县教育局县人社局;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县科工信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残联,各乡镇党委、政府)

9.拓宽就业渠道促增收。深入挖掘农业产业就业潜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围绕全县产业发展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打造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落地建设一批带动就业能力强的精深加工项目;动员更多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参与发展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民宿等乡村新型服务业;开展高标准农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延续支持帮扶车间发展优惠政策,管好用好帮扶车间;扩大以工代赈实施范围,具备条件的可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统筹开发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稳步提高乡村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到2024年全县乡村公益性岗位总数稳定在800人以上;统筹开发用好护林员岗位,逐步提高生态管护员劳务费,到2024年全县生态护林员总数稳定在100人以上。(牵头单位:县人社局县林业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科工信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县文旅广体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乡村振兴局,各乡镇党委、政府)

10.全方位全链条转移就业促增收。扎实组织实施“就业援助月”和“春风行动”,开展务工情况大排查、岗位信息大推送、就业政策大宣传、省外稳岗大走访、转移就业大输送等工作,按“应转尽转、能转快转”的原则动员更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广泛开展岗位信息推送服务,加大直播带岗、微信送岗等创新活动组织力度,多措并举为企业招人、为群众谋岗。充分发挥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作用,提升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服务保障工作。按照“稳总量、调结构、提质量”的工作要求,确保全县每年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1.9万人以上,确保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牵头单位:县人社局;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科工信局、县乡村振兴局、县残联、团县委、县妇联、县总工会,各乡镇党委、政府)

(三)落实政策保障提高转移性收入

11.落实普惠政策促增收。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确保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转移性收入持续稳定。(牵头单位:县财政局;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卫健局县林业局,各乡镇党委、政府)

12.增强生活保障促增收。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以社会帮扶、社工助力为辅助的综合保障体系,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提供兜底保障。融合社会救助手段,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衔接、部门联动、立体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织牢民生兜底保障手段,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通过开展救助促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收入稳步提高。及时调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标准,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牵头单位:县民政局、县医保局;责任单位:县残联,县应急管理局、县乡村振兴局、县妇联、团县委,各乡镇党委、政府)

(四)盘活资源资产增加财产性收入

13.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农村改革工作,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林权流转,科学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盘活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充分发挥闲置资产效益,将闲置资产变为真正的收入。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户自愿以实物、知识产权、土地经营权、林权入股村集体经济。对各级财政支持的设施农业、养殖、乡村旅游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折股量化给村集体经济,按规定给农户分红。在旅游业发展较好的乡镇,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工商资本合作,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整合土地等资源性资产和闲置农房,鼓励农户盘活闲置宅基地,发展民宿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联农益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产业帮扶“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对无劳动能力或劳动力不足,无法转移就业发展产业的人群,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土地资源要素流转、光伏发电等途径,实行差异化收益分配,增加脱贫户和监测户资产性收益。加强扶贫资产项目后续管理,进一步健全扶贫资产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收益全覆盖。(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文旅广体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乡村振兴局,各乡镇党委、政府)

14.稳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合法取得的前提下,按照省、市、县工作安排部署,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增加集体经济收益。(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党委、政府)

(五)实施精准帮扶减少合规自付刚性支出

15.落实医保三重保障制度减轻医疗负担。巩固完善脱贫户和监测户动态参保工作机制,落实医疗救助分类资助脱贫户和监测户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加大参保管理力度,确保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建立健全防止因病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全面落实未消除风险监测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保三重保障制度,确保因病未消除监测户住院产生医保目录范围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守牢因病返贫、致贫底线。(牵头单位:县医保局;责任单位:县卫健局、县残联、县妇联、团县委,各乡镇党委、政府)

16.精准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减轻就学负担。调整优化全县学生资助政策,保持过渡期学生资助政策总体稳定,落实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脱贫户家庭学生专项计划,精准认定并资助脱贫户及监测对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特殊困难学生,特别是因学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确保得到精准有效帮扶,切实减轻就学负担,防止因贫失学、辍学。(牵头单位:县教育局;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乡村振兴局、县残联、县妇联、团县委,各乡镇党委、政府)

17.优化管理服务,减轻支出性负担。着力降低生产成本。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耕作条件。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脱贫户、监测户提供统配统施、统防统治、集中育秧、机耕机插、仓储烘干等社会化服务。着力降低生活成本。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努力方向,推动教育、医疗、文化、养老、殡葬等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加强清洁能源、商店超市等生活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着力降低人情开支。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规范婚丧嫁娶等事宜,坚持狠刹大操大办、礼金攀比、高额彩礼、封建迷信等不良之风,全面推广积分制、数字化等典型做法。着力降低突发性损失。持续加大脱贫户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力度,县财政可为脱贫户、监测户购买防返贫保险,帮助应对因大病产生的高额医疗费用、恶劣天气导致的农作物经济损失。有效消除因病、因灾、因意外等返贫致贫风险。(牵头单位:县乡村振兴局;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卫健局、县医保局、县残联、县文旅广局,各乡镇党委、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放在压倒性位置、放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地位来抓,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落实,构建党政同责、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脱贫户和监测户增收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二)加强计划实施。县级有关部门要根据行动计划任务目标,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提供政策保障,各乡镇(界牌片区)要结合实际制定乡镇、行政村(社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具体实施细则,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明确增收的具体举措和责任分工,明确产业项目、帮扶单位、资金来源、工作责任和年度增收目标,优化乡村振兴项目库,完善项目支撑,确保促进脱贫人口增收项目优先入库、优先实施,全面落实本计划确定的约束性帮扶机制、政策措施、指标任务。实行动态监测,建立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收入减少工作档案,做到账实相符、科学分析、精准施策重点帮扶加强部门数据共享,依托各级统计部门调查力量和作用发挥,切实做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收入数据精准采集、精准录入、精准监测。县级各行业主责部门,对纳入本计划的重点工作任务,要简化审批核准程序,确保任务优先部署、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工作优先落实,全力做好三年行动计划统筹实施工作。

(三)加强考核监督。将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增收工作纳入县对乡镇(界牌片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考核,纳入县级部门行业帮扶、单位定点帮扶考核,提高考核权重,切实加强考核结果运用;纳入驻村工作队和队员考核,作为评先评优重要依据;纳入衔接资金绩效评价考核,对绩效评价考核好的乡镇给予项目资金倾斜。坚持过程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构建常态化工作督促检查机制,定期分析和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成效,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对工作推进情况较好、成效明显地给予通报表扬,对责任不落实、工作推动不力、成效不明显的给予通报批评、约谈,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全面推动责任、政策、工作落实和成效巩固。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