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 政务动态 > 新闻板块 > 蒸水动态

库宗桥镇|探寻乡村木雕非遗文化——湘信·艺young青春实践团赴库宗桥镇开展非遗调研活动

“雕得金龙腾空飞,刻出雄鸡报五更,凿成百鸟枝头唱,镂花引蜜蜂。”一首传统的白诗,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木雕工艺的精湛,展现出木雕在匠人手下被雕刻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本次暑期三下乡,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湘信·艺young青春社会实践团开展“探木雕之美,寻非遗之继”调研团来到位于湖南省衡阳县库宗桥镇开展调研工作。库宗桥镇被誉为家具之乡“木雕之乡”木雕艺术蜚声海内外,雕艺不凡。

714上午10点,调研团来到杨奇尚老师的木雕工作室,对木雕展品进行参观了解。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无不被这些精美的展品所震撼,在感叹之余,又联想到雕刻匠人们手艺之精妙。成员认真听取杨奇尚老师的介绍,了解展品的含义及创作过程和灵感。听完讲解和参观过后,同学们对木雕有了更深的了解,并表示出对木雕的赞美和对匠人的敬意。

过程中,同学们就从事行业的缘由、木雕的优势、木雕的发展困境以及木雕与艺术类专业结合可行性等多个问题与大师进行深入的探讨。杨老师表示:库宗桥木雕任然具备自身的优势和竞争力,但在年轻一代的传承上展现出兴趣不足,不具备学习耐心等问题。木雕虽然面临着传承困境和市场竞争的挑战,但只要年轻一代能够真正理解和热爱这一传统艺术,积极学习和传承木雕技艺,同时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木雕就一定能够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继续在世界木雕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


今年67岁的杨奇尚是库宗桥镇木工师,他擅长木工雕刻、清式家具制作,还是衡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式家具制作技术的代表性传承人。石鼓书院、衡阳博物馆、武侯祠、彭玉麟故居、雁峰寺等景点,都陈列着他的清式家具及雕刻作品。

他的儿子、女儿、女婿也擅长木制家具制作和雕刻,儿子杨恒清也有了自己的木雕工作室,并且在木雕大赛上获得过奖项。“我女儿、儿子、女婿都从事这一行.”杨奇尚说。据杨奇尚介绍,从一根木头到一件家具,需要经过设计、绘图、下料、雕刻、成品等相当多和复杂的工序,而且根据家具的不同,工序、工艺也有所不同。

尽管传统的木质家具制作、根雕等手艺活非常费时费事,但杨奇尚觉得这样纯手工的技艺需要得到传承,手工雕刻的精巧、灵动是机器不能取代的。杨奇尚目前的重心更多的是放在了木雕、根雕小工艺品的创作上。

截至目前,库宗桥镇有加工企业186家,从业人员近3000人,目前库宗桥镇政府正在谋划木家具加工产业的新生。将在省道315线与县道056线交会处,打造一个将组建木文化一条街,既可以售卖木雕作品,也可以让游客来体验木器加工制作的过程,实现家具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通过与木雕大师的对话,我院师生感受到了他们对于木雕行业的热爱与付出;看到了他们从事木雕行业展现出来的“工匠精神”。这次与木雕大师的对话不仅让师生们深入了解了木雕的历史、技艺和发展现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了木雕艺术的魅力和匠人精神的可贵。他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将所学所得融入到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活动结束团队指导老师李玲表示衷心的感谢两位非遗大师,相信通过此次实践调研活动同学们能够从两位大师身上学习到匠人精神,对自身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规划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