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 政务动态 > 新闻板块 > 蒸水动态

【新时代新征程 ·“枫桥经验”新实践】岘山镇:用好“向善力量” 夯实“基层之治”

岘山镇位于衡阳县西南部,与县城驻地西渡镇相邻,总面积156.61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2个社区,总人口6.87万人,是全国文明镇、全省安全发展示范镇、全市“五无”平安镇。作为全县面积第一、人口第三的大乡镇,受社会转型、观念冲突、文化差异、法律意识、民风习俗等诸多因素影响,长期以来矛盾纠纷量大面广、复杂多元。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设,岘山镇统筹社会资源,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成立模范好人调解室,让有名望且精通调解工作的人大代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来当“和事佬”,运用“向善”的力量化解矛盾, 做到“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构筑立体化、全面化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因地制宜,建好“一间室”,让群众愿意走进来

近年来,岘山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主线,强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好人不断涌现。哪里有灾哪里去的“救灾英雄”肖高敏,数九寒天下水救人的见义勇为榜样龙正良、黄广东,衡阳市道德模范何荣辉、屈琼,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犹如一颗颗闪耀的星星,汇聚成岘山“好人之镇”璀璨的星空。如今的岘山,“人人争当好人、人人尊重好人”已成为全镇人民的价值追求。好人模范调解室充分发挥岘山镇好人沃土的资源优势,中国好人、道德模范们来自群众、扎根群众,他们充当矛盾纠纷调解员,能“变管理为服务、变大厅为客厅、变民事为家事、变群众为家人”,让老百姓愿意走进来、坐下来、说出来。

二、多管齐下,打好“法治牌”,让治理效能强起来

好人模范调解室始终把遵循法律法规作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基本原则,严格遵循“以情化人、以理服人、以德育人、以法促人”工作原则,总结了“围坐在一桌,有事桌上说”的桌子工作法。一是桌子前强队伍。好人模范调解室积极吸纳政府法律顾问、公职律师、人大代表、民辅警、有威望、有调解经验的老干部、老党员、老乡贤等力量,并通过开展集中培训和现场教学方式,让调解员们系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以老带新、强带弱为抓手,掌握好调解程序和调解原则。二是桌子上讲法律。在每起纠纷调解过程中,调解室切实把法律的公平正义贯穿于纠纷调解的整个过程,坚决确保有合理诉求的解决到位,诉求无理的教育转化到位,真正让每一名当事人充分感受到公平公正。三是桌子后普“法治”。调解室把人民调解与法治宣传工作结合起来,主动深入群众,走进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地宣传人民调解法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群众法治意识。同时,还利用调解纠纷的有利时机,坚持做到一边调解一边普法,向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讲解相关法律法规,让群众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地了解法律、学习法律。通过法治宣传,因群众不懂法导致的矛盾纠纷发生明显下降。

三、凝心聚力,撘好“连心桥”,让百姓口碑响起来

调解室成立后,将全镇调解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有效形成了党委领导、调解室主抓、村级调委会积极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一是调解“加”渠道。建立完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联席会议、领导干部定期下访、村镇分层包保调处等工作机制,构建矛盾纠纷“发现、反映、解决、反馈”问题的闭环机制。二是群众“减”路途。每月按照全镇网格划分,通过屋场恳谈会、电话、微信、入户走访等方式,逐网格、全方位、无死角的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对排除出来的矛盾纠纷,建立清单台账,将问题化解于萌芽之中。三是各方“乘”合力。将“数字+”应用于社会治理,整合综治中心、应急调度、雪亮工程、网格管理等平台打造了“数字岘山”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通过高空红外热感摄像头和AI智能摄像头以及村(居)民自行安装的摄像头,对森林防火风险点、地质灾害易发点、溺水事故易发点、道路交通事故易发点等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预警,同时充分利用“云治衡阳”群众主动上报、网格员定期排查、领导干部主动下访接访等方式强化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实现乡村服务和管理智慧化、精细化、专业化。

调解室自成立以来,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0余起,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到100%,辖区发案率同比下降35%,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9%以上,真正形成了“小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乡镇、难事不出岘山”的善治格局,调解了矛盾,调顺了民心,调稳了社会根基。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