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 政务动态 > 新闻板块 > 蒸水动态

乡音赓续致富路 守望乡亲奔小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村面貌不断改善,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衡阳县演陂镇方工村五斗组的李孝平,是从农村走出去的优秀企业家,不管取得了多少成绩、获得了多大成就,他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心系家乡发展,以一份浓浓的乡情承载着建设家乡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李孝平今年58岁,是一名中共党员,现任长沙市衡阳商会秘书长。长在农村,李孝平养成了坚韧的品性,自小学习刻苦,成绩名列前茅,后就读于衡阳县四中。1983年,他毕业于湖南城建学院自动化专业,成为一名电气工程师,又继续进入清华大学攻读在职MBA。他曾就职于潇湘集团,历任科长、科协副主席等职,是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科技人才专家库”专家组成员。1994年,他创办九天公司,先后被评为“湖南省青年岗位能手”、“湖南省优秀青年企业家”、“湖南省社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被工信部聘为“工业和信息化科技人才专家库”专家。

在荣耀、成就纷至沓来之时,李孝平没有忘本,他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和变化,每年都会回家乡走走看看。和乡亲们聊聊家常、在田埂边看看地里的庄稼,向村干部询问村里的一些情况,李孝平总在想,自己能为家乡做点什么。多年来,他以个人名义无偿资助家乡的困难乡亲,或是现金资助,或是物资发放,成了大家的“知心人”。对困难乡亲的关怀是他“乡情事业”的起点,而随着对国家在“三农”问题上相关政策的了解深入,他对于引领乡亲发展致富的理念与方式也越来越成熟,更加契合发展战略。2011年,演方公路启动提质改造工程并实施亮化工程,李孝平得知消息,主动找到镇政府,捐资20000元助力家乡发展。他深知“要想富,先修路”和“变输血为造血”的道理,带头捐款就是要为家乡的发展架起一座桥梁,更多一份机遇和底气。

同年,为支持家乡集体经济发展,李孝平成立衡阳县黄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方工村流转41.31亩土地用于建设枣园基地,聘请本村专业种植人员、劳工等打理枣园基地。枣园亩产达500斤,基地工作人员最多时达40余人,自建树德堂作为办公场地,打造“树德堂中秋酥脆枣”品牌,并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枣园基地不仅契合了脱贫攻坚战略,更带动了家乡产业发展,解决了部分群众就业。他的“乡情事业”从“个人”走向了“集体”,从“个人战略”向“国家战略”靠拢。

“扶贫要先扶智”,为推动家乡教育事业发展,为家乡学子播下梦想的种子,2019年方工片区的乡贤筹划建立方工助学协会。李孝平看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者”,这让他十分激动。2020年方工助学协会成立,这是衡阳县乡镇第一家助学协会,他作为副会长,积极捐资助学,协会募捐资金用于颁发给优秀教师及学生、帮扶困难学生。协会成立一年已募捐资金129.8万元、物资30余万元,两次颁奖共231000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支持家乡集体经济发展,契合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家乡产业兴旺发展,带动家乡群众走上一条共同富裕之路,2021年10月6日,经与方工村委、村民小组长及村民商议讨论,李孝平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他用心经营10年的枣园基地无偿捐赠给方工村经济合作社。捐赠内容包括枣树、苗木、大棚、围栏及农用设施用房等全部设施,价值100万元左右,同时还将公司办公楼树德堂免费提供给方工村经济合作社使用。李孝平还与方工村经济合作社商议,由他聘请湖南省农科院专家到方工村指导种植有发展前景的羊肚菌、云芝等菌类经济作物,建立示范基地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从村里小伙到商会秘书长,从脱贫攻坚战略到乡村振兴战略,李孝平始终走在发展家乡这条路上,始终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步调一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守护着梦开始的地方;作为一名党员,他始终厚植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宜昌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乡贤”群体是一股重要的支撑力量。赓续一份乡情,回馈一份真心。正是有越来越多像李孝平这样功成名就还不忘反哺农村的乡贤,农村事业才越来越有活力,发展思路才越来越清晰。“让乡亲们过好光景,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让乡土文化的根延续,让农村不再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期许与展望。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