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廉衡阳县 > 纪监在线 > 蒸水廉评

岂能以“帮助争资”为名蚕食国家政策扶持资金?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5-13 11:24:37

岂能以“帮助争资”为名蚕食国家政策扶持资金?

 

日前,望城区纪委通报了近期查处的7起“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典型案件。(511日 三湘风纪网)笔者发现,被通报的7起案件中,有5起属于以“帮助争资”为名,通过拿“回扣”、“好处费”方式蚕食国家政策扶持资金。如区经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佘君武为村向上级争取新农村建设、水利建设、农村基础建设资金7万元,收受“回扣”3万元;区档案局办公室主任黎雨为联系村向上级争取资金6万元,收受“回扣”2.4万元;桥驿中学工会主席佘立新为村向上级争取公路建设、修路修塘建设资金3.5万元,收受“回扣”1.75万元;农恢小学教师叶尚锋为村向上级申请农村基层设施建设资金5万元,收受“回扣”2.3万元;时任铜官镇创业富民专干徐忠于,利用职务便利,为陶瓷企业申请创业富民资金9万元,索要“好处费”2万元。上述涉案人员分别受到党内严重警告或行政记过处分。

在一些人的眼中,国家政策扶持资金真成了“唐僧肉”,谁吃到谁有福,谁吃到谁赚了。望城区这5起案件中,“蛀虫们”“蚕食”国家有关政策扶持资金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粗略统计,“回扣”比例普遍高达4050%,“好处费”比例也超过22%。如此以来,国家有关政策扶持资金大量“跑冒滴漏”,被侵吞、蚕食几近一半,国家政策目标如何实现?受益人群的获得感岂不被严重“啃食”?

他们之所以能轻易得手,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部分受益人群存在“白捡金娃娃”想法。有道是“捡半捡半”,反正自己没有成本,还白赚了一把,哪能“手握芝麻翻过十二座岭”而不“漏”掉一部分?尽管被“掮客”以“帮助争资”为名狠敲了一笔,有些闹心,但终归自己是赚了,也就不去斤斤计较了。他们这种“白捡”思维,“拿到一元是一元”的想法,正好被“掮客”们利用了,否则他们也不至于狮子大开口“回扣”几近一半。二是一些扶助资金申报手续烦琐、办理难度较大。国家政策扶持资金受益对象不少是弱势群体,他们政策法律文化水平本来就不高,要完成整个申报办理手续确实会有些困难,这就给“掮客”们提供了介入机会,也就有了后来的“利益均沾”。更有甚者,一些部门宗旨意识淡化、服务意识较差,甚至以权谋私。他们“看人下菜碟”,“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普通百姓根本说不上话,想办成事比登天还难。即使条件完全符合,也只能求助于有头有脸兼“有能”的人,老百姓没有办成事的能量啊。三是监管不到位。也有一些“掮客”帮助受益对象弄虚作假,甚至与审批者勾结,共同骗取国家政策扶持资金。这样,受益人只是他们套取国家政策扶持资金的“道具”,他们“居功”分赃就一点也不稀奇了。

党员干部应该秉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理念,做到坚持操守、守住底线,不可忘记身份、见钱思“占”。帮助符合条件的群众争取国家政策扶持资金是相关公职人员的职责和本分,是责任和义务,切不可存贪欲之念去“居功”分享,否则法纪难容,每个公职人员都必须谨记。(衡阳县龙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