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贵在“精准”
目前,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群众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发展。然而,记者在陕西一些县区采访发现:在基层扶贫中存在一种趋势,即周边什么产业“火”,就上马什么产业。这样盲目跟风,缺少差异性思维,导致种植数量上涨,产品滞销,农民不仅挣不到钱,还对发展产业和脱贫致富越发迷茫。(9月18日《半月谈》)
扶贫攻坚就是要帮助脱贫难度最大的群体也摆脱贫困,共同走上富裕之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产”的目的在于“销”,“供”“需”必须平衡。否则,就会出现“产能过剩”,导致危机。光凭热情盲目跟风,难免事与愿违。结果常常是上马生产什么,什么亏本;种植什么,什么难卖;养殖什么,什么跌价。满腔宏愿,最终却演绎成劳民伤财、没有经济效益的瞎折腾。
扶贫攻坚,贵在“精准”。首先,挑选扶贫工作队员必须“精准”。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攻坚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硬任务。要把政治素质过硬,群众观念强、感情深,擅长做群众工作,头脑灵活、见识广、工作能力强,适合扶贫工作岗位的优秀人才选派到扶贫工作队伍。扶贫队伍,宁缺忽滥。否则,不仅于事无补,还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切忌为了完成派驻任务,把一些不乐意、能力弱的“闲人”派下去“凑数”。云南省为确保扶贫队伍质量,提出“抽强人、强抽人”,实施《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召回办法》,值得借鉴。队伍过硬才能打硬仗、打胜仗。
其次,摸底扶贫对象必须“精准”。贫困,其实总是相对的。贫困村里,也有相对非贫困户。贫困户之间,贫困程度不一样,贫困原因不一样,脱贫条件不一样,脱贫能力不一样。扶贫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必须摸准扶贫对象是谁,贫困的根子在哪儿,脱贫的希望在何方,以充分发挥扶贫资源的社会效益。切忌撒胡椒面,不痒不痛,结果年年扶贫年年贫。泛泛扶贫,容易滋生“娘的奶子个个有份”之类的等靠要思维,不利于形成村民奋发有为奔小康的进取心。
再次,扶贫举措要“精准”。扶贫举措,贵在因户施策,“对症下药”。要摸准底子,吃透情况,弄清楚致贫原因,脱贫优势,甚至返贫风险。要同扶贫对象交心,做朋友,做同贫困作斗争的战友。要引导商量着制定脱贫计划,挖掘潜能,培养“造血”功能。切忌没有沟通,高高在上,强加于人,最后主客颠倒,变成扶贫工作队唱独角戏。没有贫困户强烈的脱贫意志,就没有成功脱贫的希望。精神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引导得当,可事半功倍,不可忽视。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的关键抓手。既要谨慎稳妥,又要敢于作为。务必“量身定做”、“合身”为要。社会保障兜底扶贫重在公平,既不滥用而废人之志,也不留下死角影响全面脱贫大计。
扶贫攻坚要想扶贫脱贫、攻坚必克,必须在“精准”上功夫。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贵在“精准”,难在“精准”,成在“精准”,胜在“精准”。(衡阳县穆姣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