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锐意进取勇担当——国土资源系统深化改革述评
粮食安全、安居工程、土地整治、确权登记、征地补偿、地灾防治、地下水监测、抗旱打井、和谐矿区、扶贫攻坚……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安全保障,到日益增长的发展权益需求,国土资源系统服务和改善民生的进展可以用大量事实与数据来印证,但更耐人寻味的,则是成绩背后深化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
“三保”主题,底线思维让民生分量更重
“我们要树立底线思维,以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领国土资源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实现保障科学发展、保护国土资源与维护群众权益的统一。”“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始终坚守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保护权益的底线。”
人们很快意识到2013年4月姜大明部长针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的“三保”,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创新,其最大亮点就在于将民生使命放在“底线思维”体系中且作为国土资源工作的主线之一强化推进。
国土资源管理乃国计所系,民生所依,相关领域的改革创新要在更高层面上维护民生权益。国土资源管理积极主动服务大局,始终将维护群众资源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在相关领域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从2009年提出“双保行动”到如今推进年度“双保工程”,“双保”理念从未脱离过“惠民生”这一总体目标。今年4月19日,“双保工程”2013年行动动员部署视频会上,姜大明部长强调,“双保工程”深入实施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守住群众权益底线、守住依法依规底线。由此,将维护群众资源权益纳入“三保”的底线思维开始生根发芽。
可以说,突出民生分量的“三保”底线思维是一种社会管理的创新。“保权益”就是要始终把维护权益、群众满意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利益共享,协调好国土资源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然而,切实守住“保权益”这条底线,还要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充分赋予群众监督资源配置的权力,真正建立起有效保障群众资源权益的长效机制。
住有所居,“应保尽保”城乡安居工程用地
民生之“居”的问题,涉及房屋,也涉及土地供应。近年来,国土资源部门从政策创新、制度改革入手,用“应保尽保”的实际行动为城乡人民“住有所居”夯实“地基”。
面对“十二五”期间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的目标,国土资源部门大胆改革创新,突破原有的供地规程,对保障房用地实行优先供应、计划单列、提前报批、分类保障和按月调度,并实行目标责任考核。与此同时,各地积极探索“限地价、竞房价”、“限房价、竞地价”“限地价、竞保障房配建面积”等方式,优化土地招拍挂制度,使之与安居工程对接。2009年至今,全国保障性住房用地已累计供地14.16万公顷,实现了“应保尽保”。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对增加住房用地供应总量,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用地作出明确要求。国土资源系统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在该领域积累了一定经验,有改革攻坚创新的能力兑现“应保尽保”承诺。
在城镇化大举推进的过程中,一直占据人口多数的中国农民,住房用地情况更为复杂。面对很多地方宅基地“批不了、管不住、退不出、流不动”的管理瓶颈,国土资源部一改传统供地方式,2013年初提出单列宅基地供地计划,对符合规划和“一户一宅”要求的宅基地“应保尽保”;凡落实不到位的,相应扣减计划指标。各地立足实际探索“应保尽保”之策:一类是从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挤指标,优先保障农民建房用地;另一类是借助土地综合整治平台,统一规划拆旧建新、整治“空心村”,引导农民集中居住;还有一类是通过流转、收回、腾退等途径探索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这些创新之举有助于解决农民建房用地难题,也为深化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打下了基础。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社会各界寄望以此为起点,推动宅基地审批、抵押、流转等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防灾避险:打好保障群众安全攻坚战
近年来,国土资源系统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为“崇高的生命任务”,不断用改革创新精神健全地灾防治体系,完善地灾防治机制,有效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了三大突破。
一是建立健全以“专群结合、群策群防”为主的地灾监测网络。目前,全国“十有县”达1337个,覆盖了95%以上的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建成了35.5万名群测群防监测员监守20多万处地灾隐患点的群测群防体系。同时,还有2500名地质灾害应急专家,3520家地质灾害防治资质机构共计10多万人分布在各地承担着相关任务。群测群防监测员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让地灾防治从单纯的专业性、技术性工作转变为社会性工作。
二是通过顶层设计,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和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其中,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治理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得到不断健全与完善,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地灾防治工作以这两大体系为依托,推进六大举措:全面开展地灾隐患调查和动态巡查、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有效规避灾害风险、综合采取防治措施、加强应急救援工作、健全保障机制。
三是构建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灾防治工作格局。国土资源系统不断强化地灾防治领导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初步形成省级领导包市、市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包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骨干包户的“六包”制度。同时,还与气象部门、建设、交通、铁道等部门合作,共同开展汛期地灾检查,并将相关信息向全社会公开。
此外,国土资源系统还着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学科以及关键支撑技术研究,积极采用高科技手段开展防灾减灾。
尽管如此,地质灾害防治依然任重道远。唯有不断创新技术,改进工作机制,切实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才能打好保障群众安全攻坚战。
农有所依,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土地权益
“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土地问题,“农有所依”作为重大民生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保障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
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民生大事。地实则粮丰,我国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守护经历了从偏重数量到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的探索过程,形成“以整治促建设、以建设促保护”的格局。尤其是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主体的土地整治工程,已成为利城利乡的惠民品牌。近年来,国土资源系统每年筹集近1000亿元资金反哺农村,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提高产能,不仅为粮食连年增产夯实了基础,还在土地流转、改善生态与城乡统等诸多领域释放了民生效益。更可贵的是,土地整治实践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统筹规划、整合资金”的工作模式,确立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主体地位,为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提供了机制保障。
提起农民的土地权益,社会各界关注最多的就是征地补偿安置。近年来,征地补偿标准普遍提高了30%以上,29个省份2500多万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保;截至今年6月,17个省份探索留地、留物业安置等确保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的长效机制取得显著成效。如今,国土资源部创新性地开展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督查工作,聚焦七类问题督促地方清查整改。当前,征地制度改革持续深入,“逐步缩小征地范围、严格规范征地程序、确保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的改革方向早已明朗,各地改革探索十分活跃。基层的成功经验正在逐步被提炼、总结和推广,以《土地管理法》修订为契机的征地制度改革呼之欲出。
土地产权关系亿万农民切身福祉,也是广大百姓赖以安身立命之本。近年来,全国每年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2万多起,国土资源系统持续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并启动改革试点,努力推动形成“产权明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流转顺畅、分配合理”的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然而,“保权益”最根本的是让农民土地权益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2010年至今,国土资源部联合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全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截至今年5月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发证率已达97%。我们期待,有了良好的确权登记基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乃至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能取得新进展。
地质服务:打造健康宜居的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国土资源系统充分发挥地质调查专业优势,坚持科技创新与机制改革,在水源地勘查、防治水土污染、农业地质调查、应对气候变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民生领域成果丰硕。
2005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2012年,全国198个地市级行政区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监测点总数为4929个,监测范围进一步扩大。今后一段时期,地下水监测将致力于全面监控典型地下水污染源,科学开展地下水修复工作,建立地下水环境监管和水污染防治体系。“十二五”期间通过开展粮食主产区地下水资源调查、北方主要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勘查,以及严重缺水丘陵山区地下水勘查等,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饮水难题,也强化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
如今,2002年启动的19个部省合作的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已全面完成,调查面积165万平方公里,建立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方法技术体系,为防治土地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国土资源部从地热能开发利用、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地质碳汇以及地质记录研究等方面系统开展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响应与对策研究和调查工作,在发挥专业优势寻找清洁能源,探索碳储、碳汇技术方法领域有创新性突破。此外,国土资源部充分利用航空遥感技术优势开展了区域调查,为区域生态修复和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更精准的技术支撑。
未来的地质服务将随着业务范围的拓展和工作机制的创新,在服务和改善民生领域更有作为。
党建惠民:凝心聚力把民生工程办好
基层组织联创、发展大计联议、党群关系联促、民生实事联办——让人耳目一新的联创齐争党建活动模式,让老百姓真正尝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甜头。
借创先争优的东风,国土资源部党组探索构建“联创齐争”活动平台,建立系统内外纵向、横向之间快速、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把民生工程办好做实。据统计,各类“联创齐争”共22项,牵头单位19个,参与单位横向涵盖中央国家机关、地方政府、部队、高校及行业相关企业,纵向涵盖部、省、市、县、乡(镇)五级国土资源部门及其直属单位。联创齐争与“三进四同、两送一改”等党建活动齐头并进,与解决基层群众实际困难紧密结合,业务范围几乎涵盖了地质环境、土地整治、和谐矿区建设、执法监察、窗口服务、扶贫开发等所有民生领域。
作为一种党建模式创新,联创齐争也激发并带动了以此为平台开展的各领域民生工程的机制创新,其中以其扶贫开发机制创新最具典型性。扶贫开发工作以联创齐争为平台,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广泛动员社会、企业和民间力量参与,形成凝聚举全系统乃至全社会之力的“大扶贫”机制。以联创齐争为载体的扶贫开发,不仅改变了贫困地区面貌,也为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创新搭建了新平台。
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国土资源系统深入推进,党建工作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线,紧紧围绕各项业务工作深化改革创新,力争为群众多办实事、多谋福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再次奏响了深化改革的主旋律,“改革”这个关键词承载了更多的民生期待。服务大局、改善民生是国土资源管理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一幅幅壮美的民生画卷,正在持之以恒的深化改革探索中徐徐展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