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在上午踏进衡阳县集兵镇麻町村卫生室的大门,你就会看到里面挤着满满一屋子的病人及其家属,他们或候诊、或输液、或取药,而一个身穿白大卦、个子中等、身材清瘦、头发略白、脸庞瘦削、面色刚毅、年过花甲的老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的动作是那么的娴熟,他的身态是那么的轻盈,丝毫看不出已是年过花甲之人。他就是人民的好村医——麻书林同志。从全国的第二批“赤脚医生”当起,到今天的乡村医生,他立足农村,服务百姓,40多年来,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当地农民的健康。他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依赖和赞誉。
立志学医承父业
麻书林同志生于1947年,父亲曾任部队高级医官,自他懂事起,就常常听到父亲讲述如何在战争年代抢救伤员、救治战友。受到父亲的熏陶,他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生活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又缺医少药,不少百姓因为疾病或营养不良而一病不起。亲眼看到那些,他就更加暗暗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学好医术,救治百姓。但当时,因父亲在部队,他并没有机会学医、行医,只是在农村和其他的伙伴一样默默地干着农活。又过了几年,中国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父亲被下放回家。这是一个不幸的消息,可对一直立志从医的麻书林来说,却是绝好的机会。他在干完农活之余,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协助父亲解除病人疾苦。一方面,极大地缓解了父亲的郁闷和痛苦,另一方面,为自己终于获得了学医的机会。就这样,儿子主动学、父亲全心教,很快,他就掌握了疾病诊疗的基本知识。 1970年,已有较好医学基础的他,努力争取到了当作“大队赤脚医生”的资格,他被送到专门的医学班系统地学习医学知识。在医学班,他如鱼得水,如痴如狂地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受到老师们的高度称赞。1972年,学成毕业的他,回到集兵镇麻町村正式当任“赤脚医生”,他感到莫大的光荣,怀着极大的热情,一心一意地为当地村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在行医过程中,他仍然不忘继续向父亲请教,吸收他的临床经验。此后,他也从没有放弃过学习,通过与同行们的交流、向上级医师请教,通过订阅专业报刊,吸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充实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
救死扶伤显身手
从事了自己喜爱的职业,圆了自己小时候的梦想。他坚守职业操守,热情服务每一个前来求医的百姓。由于他高超的医术,热情的服务,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早已超过了地域界限,外村、外乡镇、甚至外区的病人都来找他看病或出诊。他也越来越忙,从没睡一个安稳觉,从没过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无论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还是赤日炎炎、冻冻三尺,只要有百姓到他家里请求出诊,他便毫不犹豫地背起出诊箱随同前往,而且几乎没有收过一分钱的出诊费。
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休息”两个字。只要病人需要,无论深更半夜还是天气多么恶劣,他都是随叫随到 。1985年腊月的一天夜间 10时许,他刚睡下,就听到一阵紧急的敲门声,原来是邻近三峰村小皂组刘贵文的妻子突患急症,面紫唇绀、呼吸困难、大汗淋漓,请求他出诊,当时天气寒冷,外面漆黑一团,而且患者家离卫生室有将近10里路 ,但他二话没说,迅速穿衣起床,打上手电筒,背起出诊箱,连走带爬一个半小时才赶到刘家。看到患者仍是呼吸困难,他连忙放下出诊箱,来不及喝口热茶暖暖身子,赶紧投入工作,经过二个多小时的紧张治疗,患者的病情终于有所好转。
麻书林时常告诫自己:医生面对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任何时候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本村刘新屋组吴珍、麻望桂夫妇的生命都是他冒着风险抢救过来的。那是2007年6月20日,妻子麻望桂,突然中风瘫痪,接到求助电话,他马上前往施救,当时测量血压200/150mmHg,口鼻歪斜,无力说话,吐字不清。 在此情况下,他没有退缩,每天来回监测病情、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凭着一身扎实的功底,硬是将麻望桂从鬼门关上抢救了过来。病情缓解以后,他继续定期随访,现在该病人已能生活自理。到了2012年4月14日,丈夫吴珍也突发脑溢血,血压210/130mmHg,头痛、呕吐、神志不清,右半身弛缓瘫痪,口鼻歪斜,病情危急,妻子不能护理,儿女外出打工,他再次临危上阵,不计得失,不顾成败,一边治疗,还一边承担起护理职能,连续守护三天三夜,直到病情好转。
不是亲人胜亲人
平时看病,挂账的现象在所难免。尽管手头上还有2万多元的欠账至今还没收回来,这还不包括5年以上的欠账,因为他已暗自划掉了这些数字。面对家庭困难的患者,他没有勇气去向他们催讨。但不管是谁,只要有人身体不适,哪怕是那些还有欠账的患者,麻书林仍会尽全力医治。因为爱心是麻书林医生行医信念和做人根本。1989年4月18日,五马村大王庙组王家元(女,时年64岁)突然昏倒,家人请他紧急出诊,当时已是深夜11点,还下着大雨,气温较低,但他没有推辞,凭着手电筒的微弱光线,骑着自行车,冒着寒冷和风雨,不顾泥烂路滑,急忙赶往病家,通过仔细检查,诊为“脑溢血”,通过紧急处理,连夜帮其送往上级医院,主动联系医生,办理住院手续,直到病人的抢救措施全部到位,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忍着饥饿和几乎湿透了的衣服,默默地离开医院,回到家中时,已经天亮。来不及休息,又投入到新一天的紧张工作中。
由于他口碑极好,周边村甚至外乡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得到麻书林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较大学问更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防治并举防为重
治病重要,防病更重要。七十年代,国家提出消灭疟疾等地方性传染病,为老百姓、公社社员连送三年防疫药,要求“一人患病,全家服药,一次患病,三年服药”,为了彻底消灭疟疾,他不辞千辛万苦,真正做到“送药到手,看服到口,咽下才走,一个不漏,一粒不少”,那些岁月里,他风里来雨里去,就图个“为人民服务” 。
八十年代,国家提出消灭“一号”、“二号”传染病,把各项防疫工作坚决完成,走家串户,了解情况,宣传预防措施。九十年代,消除“小儿麻痹症”,强化投服脊灰糖丸。二千年以来,防非典、禽流感,监测体温,健康体检,农村妇女宫颈癌普查,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更是积极配合,在基层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努力工作。
与时俱进,积极支持医改工作。2008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正式启动。他积极争取上级投资,在完成了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三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按照乡卫生院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积极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 2011年实现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使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先后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2012年3月我镇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他带头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于乡村医生来讲,这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麻书林医生没丝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样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正确宣传医改政策,言传身教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动员工作,相信党和政府,困难是暂时的,也会得到妥善解决的。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
2010年他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上门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体检查出27名高血压患者,5名糖尿病患者,但是只有部分患者服药控制,原因是吃上药怕停不了。村里人健康观念差,经过他几天耐心讲解村民了解了高血压、糖尿病的危害性,主动吃药控制。经过一个月的调整服药,村里所有患有高血压与糖尿病的患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几十年间,他行程10万多公里,走坏了不知多少双鞋,骑坏了五辆自行车,跑坏了两辆摩托车,为了麻町村人民的健康一直默默的守护着。魅力献给了乡村的平民百姓,他是无上光荣的,他是乡村百姓心中的白衣天使,他是病痛患者心中最美的保护神。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