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源镇最美乡村医生推荐材料
杨配良,男,汉族。1973年11月1日出生,衡阳县台源镇高真联兴村人,中专文化,乡村执业医师。自1996年来一直担任联兴村村卫生员,从医18年来,立足于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和奉献了自己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全村男女老少人民的健康,凭着自己能吃苦,任劳任怨和刻苦钻研医术的求真务实精神,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风里来,雨里去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多次受到县管部门的表彰,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义无反顾,立志农村卫生事业
在卫校刚毕业,就志愿到联兴村卫生室工作,对于九十年代的农村来说,当时经济较为落后,不发达。农村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联兴村人口一千余人和周边几个村,地广人稀,交通不发达,没有一个乡村医生,群众就医十分不便,于是卫校毕业后志愿到联兴村担任村医,这一干就是18年。在平凡而艰巨的工作岗位上,刚开始由于技术上不成熟,只有靠自己刻苦学习、勤奋钻研,日诊临床夜诊书。尽可能更多的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到卫生院虚心请教。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卫生院领导和医生们的帮助,通过考试。于2008年取得了乡镇执业医师资格证。
二:顾全大局,完成公共卫生任务
热爱本职工作、扎根基层,积极参与承担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为广大老百姓进行预防接种,为辖区内村民建立规范的健康档案。在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2003年,正当“非典”无情的肆虐祖国大地,外出返乡人员如潮水般涌回。作为一名村卫生室工作人员,义无反顾。不计个人安危,每日给返乡人员上门监测体温,及时把信息反馈给卫生院,并自费打印“非典”预防宣传手册和黑板报,发送到家家户户,在两个多月时间里,累计行程数千公里,不计个人得失,受到了乡党委和卫生院领导及村民的好评。
三:情系农村,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不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特别多,而且半夜出诊的现象也很普遍,却从没收取群众的一分出诊费,给当地村民直接减少门诊费数十万元,这十八年来,踏遍本村和周边几个村每一条小道,熟悉了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疾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在心里一清二楚。多年来,先后为孤寡老人、困难户减免医药费5千多元,欠款三千余元,从没主动催收过,对于大病就医困难户总是伸出援助之手。由于技术过硬,口碑良好,周边村甚至外乡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四:与时俱进 积极支持医改工作
2010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在持续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四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按照乡卫生院的统一要求部署,积极开展微机收费,合作医疗门诊看病就医能报销,使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医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拥护和称赞,在我县实行医改以来,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于乡村医生来讲,这是个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待遇不高,相信党和政府,困难是暂时的,会得到妥善解决的。
医生这个职业是光荣而崇高的,不仅是能以肉体上解除人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也能给人安慰,所以选择了这个职业必须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医者父母心,对群众热情,关心,耐心听取病人描述病情,和痛苦。分析他们的需求和意见。时时急病人这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上班时严肃认真,细致诊查每一例病人,谨慎用药,严格执行操作常规,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夜晚,下雨还是下雪,上班时还是下班时,随叫随到,无怨无悔言。有时一晚能出诊数次,一夜都睡上觉,有时刚端上饭碗,吃了一口饭,就被病人叫去,就是大年初一,也没轻闲过,更谈不上平时节假日,曾有人问,这么没日没夜,图的是什么,即没有高的收入,也没有政治地位,回答的是凭一个人的良心一个医生的道德。
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工作作风在乡村医疗事业中取得的成绩、配合村委开展计生和人口信息工作。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也赢得了组织和政府的信任。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愿尽自己所能为村民解除病痛,解群众之疾苦,得百姓之安康。为我国经济建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无私奉献青春热血,做人们心中的白衣天使。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