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衡阳县民政局 > 信息公开 > 工作进展

从“物质兜底”到“能力发展” ——湖南衡阳县残疾人“柒哥”的尊严之路

清晨五点,薄雾如纱,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春风中路还在沉睡。一个熟悉的身影已经挥起扫帚,沉稳而坚定——他是宁柒元(化名),工友和街坊们都亲切地叫他“柒哥”。作为一名右肢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他每天要比其他环卫工人早起一个小时,用左手熟练地操控扫帚。“女儿在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上大学,我得加把劲供她!”汗水顺着他黝黑的脸颊滑落,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托起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生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尊严与希望。

今年53岁的宁柒元,曾是衡阳县西渡镇槐花社区的低保户。一家三口,他与妻子均因右肢残疾行动不便,妻子还饱受子宫癌折磨,常年需要药物治疗。生活的重压曾让他们寸步难行,每月的低保金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要依靠。“那时候,连给妻子买药都要精打细算,更别说供女儿上学了。”回忆起往昔,柒哥的眼神黯淡下来。

转机发生在数年前。县民政局在“困难群众大走访”活动中发现了这个家庭的特殊情况:宁柒元虽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却依然怀有强烈的劳动意愿。通过精准帮扶机制,民政局为他“量身定制”了一份环卫工作,月工资1800元,并特意安排他负责离家较近的街道。更令人动容的是,在获得稳定收入后,宁柒元主动提出放弃低保:“我能自食其力了,要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

“以前领低保,心里总不是滋味。现在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虽然辛苦,但特别踏实。”宁柒元擦拭着额头的汗水,眼中闪烁着自豪。他掏出手机,小心翼翼地展示女儿在大学校园里的照片:“孩子靠自己考上了大学,我要给她做个榜样!去年她还拿到了奖学金......”说到这里,他的声音哽咽了,却带着难以掩饰的骄傲。

“被动救助”到“主动脱贫”,宁柒元的转变正是衡阳县社会救助工作创新实践的生动写照。在衡阳县,像柒哥这样通过精准帮扶实现就业增收的残疾人已有676人,其中主动退出低保的达到89户。近年来,衡阳县实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推动救助工作从单一的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赋能”的多维模式转变。

“我们不仅要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更要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实现自我价值。”县救助服务中心主任刘志斌强调。为了让服务精准落地,衡阳县构建了“县-乡-村”三级联动救助网络,形成“主动发现、快速响应、精准对接、跟踪回访”的闭环机制。截至目前,该网络已累计走访困难群众1.2万户,解决各类诉求3800余件。同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专业化支持。

近两年来,衡阳县全力打造“‘蒸’爱无限·‘救’在身边”救助服务品牌,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保发展”转型升级。为提升帮扶精度,当地开发了“智慧救助”平台,整合16个部门的26类数据,对全县2.8万困难群众实行动态管理,形成“需求收集-资源对接-效果评估”的完整闭环。同时,建立困难家庭学生助学机制,着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现在需要帮助,只要跟社区说一声,很快就有回应!”宁柒元感慨道。更让他欣慰的是,女儿上大学时通过县里的助学机制获得了助学贷款,“孩子能安心读书,我干活更有劲了”。社区救助专员每个月都会上门走访,及时帮助解决困难。

“我们不仅要解决群众眼前的困难,更要着眼于长远发展。”衡阳县民政局主要负责人冯拓远表示,下一步将重点聚焦困难群众的能力建设,通过技能培训、就业扶持等方式,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帮扶工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清晨的阳光下,柒哥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他仔细地清扫着街道的每个角落,偶尔有早起的居民路过,都会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从接受救助到主动脱贫,从依赖帮扶到自强不息,全新的救助理念正为更多困难群众点亮前行的路。他们用双手扫去的不仅是街边的落叶,更是命运的阴霾;用汗水浇灌的不仅是生计,更是属于每一个平凡人的出彩人生。(通讯员  谭文武)

残疾人“柒哥”正在环卫工作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