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设“底线”乃自欺欺人
贪官就是贪官,贪腐是其特征,贪婪是其秉性。但是,婊子意欲立牌坊,贪官忙于设“底线”,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笑煞人了。不信请看下面这三个给自己立了所谓“规矩”的“活宝”,他们立“规矩”时信誓旦旦,“银弹”面前步步后退,最后无一例外败下阵来锒铛入狱,可悲可笑。
面对络绎不绝的送钱送物者,河南省安阳市人社局原副局长卢铭旗“颇有原则”地给自己定下“三不收”的规矩:关系不好的不收、信不过的不收、家庭困难的不收。他靠着如此荒唐的“规矩”来自我安慰、自我麻醉。可是,随着外界不断涌来的形形色色的诱惑,卢铭旗的思想防线一步步松动,贪欲也随之如泄洪之水奔腾汹涌,最终把他淹没。
无独有偶的是,江苏省溧水县委原副书记汤少波也有自己的“三不收”原则——数额太大的不收,关系不太熟的不收,看不顺眼的不收。尽管看似很有“原则”,但殊途同归,最终都以落马服刑告终。
衡阳市委原书记李亿龙在忏悔书中写道:“官员送礼,开始我也拒收、退还,进而就收多回少,到后来就见怪不怪。”他给自己定的红包标准从几千,到一万,到两万,到最后送来就收。防线一松再松,“底线”一退再退,直到把自己“收”进监狱方才罢休。
贪官本无信仰,只有利益。他们给自己立“规矩”、设“底线”,主要原因是为了“安全”,害怕“出事”。他们以为“关系熟”、“关系好”就可靠,就信得过,不会“出事”。其实这不过是心虚者的自我安慰。贿赂双方只有利益,哪来朋友?还称作“朋友”,不过是利用价值尚在,能够服务于“利益”。等到需要有“立功”表现,还不一个个赶紧推责自保,哪里还顾得着昔日“友情”?
也不排除贪官设“底线”有良心发现的成分,觉得不能收“家庭困难”对象的钱。但是,贪官那儿的逻辑是“一分钱一分货”,没收你的钱得到的“服务”能一样吗?在资源稀缺背景下,送钱者受到“关照”,“家庭困难”者“有钱”送不出,事情恐怕更难办成,这更加剧了他们的不利地位。
贪份外之财难免心虚,贪官自立“规矩”、自设“底线”,也是为了求心安。其实,要想求得心安,除非做到不贪。没有一个贪官对自己要求不是先高后低、先严后松。往往收着收着,就放开了,放开放开,就麻木了,一步步滑向了贪腐的深渊,越陷越深。
权力是把双刃剑,有权不可任性,公权不能私用。手握权力的官员,务必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把好人生的总开关、增强自身“免疫力”。“免疫力”增强了,方能小病不上身,大病无大碍。否则,腐败秉性不改,企望靠自设“规矩”“底线”把控住腐败数量,那终归是不靠谱的。随着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变,“出事”是迟早的事。贪官设“底线”贪瘾犹存,结果往往是“底线”没“底”,设了“破”、“破”了设,步步后退,直到大错铸成、回头无路。(衡阳县赤石中学 龙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