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廉衡阳县 > 工作动态 > 廉政快讯

良田“廉”建,看衡阳县如何严查“田间蛀虫”

来源:清风衡阳     发布时间:2025-09-01 16:09:45

“高标准农田建成以后,既能灌溉又能排涝,种田省心省力,粮食产量也上去了,给我们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日前,衡阳县纪委监委专项督查组在长安乡龙家潭村回访时,只见连片的稻田绿意盎然、长势旺盛,田间地头处处是忙碌身影。望着汩汩清水顺着新修渠道涌进自家田里,种植户刘大伯脸上写满对丰收的期待。

龙家潭村共有耕地2000余亩,农业灌溉主要依赖流经村里的小江河。过去,由于地势不平、基础设施薄弱,该村长期面临“高岸田引不上水、低洼田排不出涝”的困境,粮食产量难以提高,严重挫伤了村民的种粮积极性。

接到群众反映后,衡阳县纪委监委迅速响应,第一时间赴现场勘察实情,并督促县农业农村局、水利局等职能部门协同研判,为该村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不久后,该村灌溉排水设施改造工程正式启动,重点对小江排水渠实施清淤疏浚、硬化护坡,并沿渠配套建设桥梁、涵洞和水闸等设施,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该村农业生产的灌排难题。

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衡阳县纪委监委聚焦群众关切,主动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突出问题整治作为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自选动作”,一体推进问题整改、案件查办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整治过程中,衡阳县纪委监委坚持问题导向,梳理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的廉政风险点、问题多发点,联合县农业农村、审计、财政等部门组建监督检查组,紧盯项目招投标、施工、验收等关键环节,采取“看台账查问题、看现场查质量、看担当查作风”的“三查三看”工作法,对重点项目开展嵌入式监督、拉网式排查。截至目前,发现并整改问题36个,推动补建面积4378亩,督促财政拨付农田建设资金5421万余元。

衡阳县是传统产粮大县,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逾60万亩,大量资金流入田间地头,也让个别党员干部动起了“从项目里捞油水”的歪心思。

“市场价4920元的安全物资,却要花1万元购买……”去年10月,衡阳县纪委监委接到相关问题线索,反映在衡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有标段承建商被强制高价购买安全帽、反光衣等物资。办案人员迅速行动,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取证、谈心谈话等方式,逐步揭开真相。经查,衡阳县农业建设项目中心3名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为亲友“打招呼”,指定32个标段的承建商到某广告店购买安全物资。承建商们明知价格不合理,也不得不迫于压力采购。最终,3人受到党纪政务处分,11.68万元物资差价全部退还。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环节多,违纪违法问题隐蔽性强,这类案件绝非个例。”衡阳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该县通过问题线索起底、监管部门移交、“纪巡审”联动监督、大数据筛查等方式,严查责任、作风、腐败问题,深挖严惩“啃食”农田建设项目经费的“蛀虫”。

针对系列案件暴露出的制度漏洞和监管缺失,衡阳县纪委监委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一体推进,强化系统治理。向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水利局等职能部门下发纪检监察建议书2份、督办函3份、提醒函5份,推动修订和完善《衡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实施办法》《衡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利建设信息共享机制》等6项制度。同时,做深做实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用活典型案例开展分层分类警示教育,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果。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扛牢政治责任,深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压紧压实项目实施单位和主管部门的主体责任与监管责任,坚决纠治权钱交易、侵害群众利益等乱象,切实把‘粮田’建设成惠民利民的‘良田’。”衡阳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衡阳县纪委监委 谢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