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要系统性整治民生领域突出问题。衡阳县纪委监委立足监督首责,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行“四式”工作法,压紧压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督促有关职能部门履职尽责、同题共答,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民生建设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清单式”明责,校准民生坐标
明晰责任是推动工作落实的前提。衡阳县纪委监委紧紧围绕16件群众身边具体实事,督促相关单位党委(党组)制定科学精准、规范具体的民生实事“责任清单”,将每一项民生任务细化到单位、明确到岗位、落实到节点,形成“党委挂帅、书记牵头、班子领办、部门落实”的责任链条。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年度民生项目变化和群众新诉求,及时更新清单内容,确保责任落实紧贴民生需求。定期组织开展责任清单学习培训,促使领导干部对“办什么实事、怎么办好实事”心中有数,切实将民生工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推动“责任清单”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清单”。
“联动式”履责,织密民生防线
民生问题盘根错节,唯有协同合作才能打破壁垒、提升效能。衡阳县纪委监委建立联动协作机制,推动各责任部门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以退休办理服务为例,虽然责任主体在人社部门,但业务涉及医保、住建、公安等多个职能部门,退休申报环节多、要件多、跑动多,衡阳县纪委监委积极推动服务单位联合会商,完善跨部门业务系统协同和数据共享机制,将退休审核、养老金申领、公积金提取等13项关联业务全部纳入“退休一件事”范围,实现一窗受理、一事通办,极大提升群众办事体验感和满意度。在监督层面,整合“室组地”力量,与巡察、审计、财政等12个部门建立“信息互通、线索互移、力量互补”协作监督机制,对民生项目行政审批、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等关键环节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督促整改。今年以来,累计开展联合督查150余次,推动问题整改200余个,清退资金101万余元,以严格监督执纪倒逼政策落实、责任落实、举措落实。
“靶向式”督责,疏通民生堵点
破解民生难题,需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衡阳县纪委监委把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急难愁盼作为集中整治的切入点、着力点,通过深入查问题、严格督责任、全面堵漏洞,纵深推进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全力推进“校园餐”、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10个国省重点整治项目,今年以来,累计立案89件,推动解决村民出行难、业主办证难、老人做饭难等民生堵点卡点痛点问题65个。结合本地实际,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突出问题确定为县级“小切口”整治项目,已立案16人,留置3人,组织处理4人,督促财政拨付农田建设资金5421万余元,守好群众“粮袋子”。针对专项整治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向职能部门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23份,推动健全完善衡阳县中小学学生食堂膳食经费管理办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实施办法等制度等13项,从源头上堵塞漏洞、防范风险。
“闭环式”问责,筑牢民生根基
问责是落实责任的“最后一道防线”。衡阳县纪委监委建立“部署——推进——验收——反馈——问责”的民生项目闭环管理机制,对责任落实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全程监督、全程考核。建立定期报告制度,要求各责任单位每月向县委、县政府和县纪委监委汇报项目进展,确保工作动态及时掌握、问题隐患及时化解。对重点民生项目实行“红黄绿”三色预警,扎实开展“回头看”,对责任落实不力、敷衍塞责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问责。今年以来,因民生项目推进缓慢、整改不到位等问题,约谈提醒相关单位负责人10名,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人。将民生实事完成情况深度嵌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树立起“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鲜明导向,激励干部主动担当作为,以更硬作风、更实举措守护民生福祉。
(作者系中共衡阳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