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衡阳县教育局 > 信息公开 > 工作进展

精准资助无遗漏 教育扶贫谋新篇

衡阳县是一个教育大县,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492所,在园幼儿24313人,在校中小学生(含中职)124263人。为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全县教育系下足“绣花”功夫,打出一套“组合拳”,精准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做到应助尽助一个不漏,推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

一、实施分类管理,建立甄别机制。

省内跨县(市、区)就学的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统一按学籍地原则进行资助,户籍地不得对其进行重复资助。出省就学的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核实未在就学地享受资助政策的,由户籍地政府参照国家资助标准,发放义务教育生活补助”。为确保精准落实湖南省的教育扶贫政策,做到应助尽助一个不漏,笔者从衡阳县教育局资助中心了解到:一是管理好本县户籍的建档立卡学生。学期初,他们从学生基础信息采集,与扶贫部门数据比对,对未识别到县内就读信息的3-19岁建档立卡人口走访排查,对县外省内就读的建档立卡学生函告落实资助,对省外就读的建档立卡学生函告核实资助落实情况,到最后分类按照政策发放助学资金,分门别类、环环相扣,做到不遗漏不重复。二是管理好非本县户籍的建档立卡学生。该县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予以解决,第一种方式是将全国资助系统通报的“重点保障人员”和省教育扶贫“一单式”系统下发的数据,无条件纳入资助;第二种方式是凡外地来函和学生及其家长提供佐证材料的一律纳入本县资助范围;第三种方式是对外县在衡阳县就读的所有学生统一发放《致外县户籍在衡阳县就读学生温馨告知书》,并回收回执,由学校统一整理存档。为确保在我县就读的外县户籍贫困学生享受政策无遗漏,一律按两种方式予以处理:凡不是建档立卡贫困生的必须由家长签字确认,凡是贫困生的必须让其提供佐证材料纳入我县的资助范围。

二、实施台账管理,建立联动机制

笔者在衡阳县资助中心看到了两本台账:一是建立全县3-19周岁建档立卡人口分村教育扶贫工作台账二是建立外县在衡阳县就读建档立卡学生教育扶贫工作台账。据资助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学期末,该县本县户籍台账打印下发到各个行政村,通过包干学校和村干部对台账进行逐条审核,倒排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建立跟踪机制,确保立行立改,直至问题清零。在外县户籍在衡阳县就读台账中,对春季在衡阳县就读的建档立卡学生跟踪秋季去向,对秋季在衡阳县就读的建档立卡学生追踪春季是否在县就读,是否存在漏助,实施倒排机制。

据悉,衡阳县对贫困人口就学资助实行户籍所属乡镇学区负责制。2020年3-19岁全县建档立卡学龄人口11587人,按照户籍所在地包干到乡镇、到校、到老师。每学期开学初,责任老师走访排查学生就读去向,全期跟进该生的就学和资助情况。建立“一对一”的帮扶长效机制,全程跟踪走访学生的生活、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并帮助解决,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定期与学生沟通谈心,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心理抚慰,确保每一位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不厌学、不辍学;熟悉现阶段的教育扶贫政策,全面掌握学生的受助情况,做到应补尽补、应免尽免。

三、实施智能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衡阳县是一个人口大县,在校(园)学生近16万人,贫困人口数据又在适时动态调整,为将教育扶贫工作做实、做细,该县认真归纳总结了扶贫管理工作经验,理清了工作思路,投入资金20万元自主开发了教育扶贫管理云平台,并于2018年秋季学期上线使用,让“绣花”进入人工智能管理打造有县域特色的管理模式。该系统从全县在读学生信息开始,到贫困学生的产生,扶贫资金的发放,对未识别成功的学生排查,最后产生全县教育扶贫台账,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准度。此前全县学生信息核实需要“四上三下”历时一个半月,使用智慧云管理平台后缩短至半个月即可;此前扶贫资金的发放需要收集发放人的扶贫账号,使用后系统可以通过扶贫系统的“户编号”搭桥,自动关联该户的扶贫账号,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度。引入“互联网+教育扶贫”管理新模式后,为该县今后持续巩固扶贫工作成果提供了便捷。智能管理系统的开发得到了省教育厅的高度肯定和资金奖励吸引了湘潭市、株洲市等兄弟市、县前来参观学习,并邀请该县专业人员现场培训操作办法和管理经验。

由于我县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办法,因而真正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百分之百享受国家资助政策。2020年,全县共发放建档立卡学生助学扶贫资金1018.575万元、15147人次(含非本县户籍45.5875万元、641人次);补发省外就读就学地未明确落实资助的建档立卡学生助学金77.9375万元、1263人次。2020年,为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落实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和教辅材料费政策251.2058万元、1627人次;为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落实免教辅材料费政策108.2405万元、8910人次。资助政策的精准落实,为我县夺取教育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夯实了工作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