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湖南教育信息网3月24日讯:16辆校车实有座位228个,向教育部门申报补贴时,座位却变成536个,以此多冒领财政补贴近10万元。这是发生在沈阳市于洪区的一则冒领国家财政补贴事件。
报道称,从目前记者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校车补贴既有虚报者的“数字粘贴错了,没有认真审核”的失误,又有教育局校车管理办公室“疏忽大意,没有逐一审核,轻信申报”的失察。笔者以为,失误与失察均不是被冒领的理由,深究其因,均是胆大妄为的表现。
校车补贴是中央和国务院针对学生上、下学乘车难,乘车不安全一事出台的惠民政策,每台校车享受的这种“国家补助”须要经过教育、公安、交通、学校等6个部门审核盖章。在沈阳,6枚公章仍然没能阻止造假,这难道不是失误者和失察者胆大的所为吗?二者为何有如此胆量,不难看出:一是对国家资金的认识不够到位,以为校车补贴同其他国拨、国补资金一样,套取一点或挪作他用、甚至贪污一点也没有哪个部门、哪一级追究实际责任。近些年来,国家立项补助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按学生人头拨付、学校危改、薄弱学校改造、教育专项补助资金等,数字大而且下拨力度逐渐加大,农村学校受益多多,老百姓得惠不少,各相关上级职能部门查得落实、追得彻底了吗,答案是明显的。国家的系列政策恐怕同时也滋生或助长了少数教育行政干部和基层学校校长的腐败,国拨教育专项惠民资金使用上的暗箱操作为教育腐败提供了滋生的温床,沈阳于洪区的冒领校车补贴就不足为怪了。失误者和失察者的坦言就可以避重就轻、瞒天过海了。事后,失误者退还多领的补贴后,照样可以继续经营学生营运,继续可以按标准座位领取国家补助;失察者经过一番反思,甚至深刻检查,照样可以坐在原来的位置上掌控校车管理,特别是补贴发放的实际权力。
既然有申报和审核两道程序,而且监控、督促的又有多个部门,不妨来个假设,假设有哪一个中间环节职责落实一点,办事认真一点,冒领事件是不可能出现的。再来个假设,假设提供公章审核部门都尽起自己的那份责任,工作认真一些,过细一点,冒领也是不可能的。不知道于洪区的那些执事部门都是些干什么的。难道他们都把“国家补助”视同侈奢品了吗?这种看似表面上的数字造假,套取的是国家的惠民资金,实质是依然让学生继续承受拥挤乘车之痛,得不到国家优惠的阳光雨露。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